文/蕭燕翔 日期:2012/1/31
說到台灣投信界的「巾幗不讓鬚眉」,ING投信投資長黃媺芸絕對當之無愧;她投資台股歷史悠久,曾經歷本土金融風暴、兩國論、921地震、SARS乃至08年的金融海嘯及近年歐債風暴,憑藉投資策略及原則,多能讓自己及團隊跳脫人性的貪婪與恐懼,成為市場少數碩果僅存的「超資深」經理人,並在市場累積為數不少的粉絲。
提起最難忘的投資經驗,黃媺芸說,1999年台股指數全年看來波動不大,卻因天災人禍上沖下洗,她即使先躲過了兩國論時近2千點的下修幅度,921地震發生時持股卻高達九成,心理壓力可見;不過她認為,即使兩個都是非經濟因素,但股價位置不同、全球景氣循環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因應對策,最後確實也讓她等到了台股「唯二」的萬點行情,全勝出場。
黃媺芸說,她從不賭Market Timing,而寧願用龜兔賽跑中的價值佈局法,也相信每次的投資檢討,是讓自己學習更多元的看事角度,使思考盡量更趨全面。
以下是黃媺芸的專訪摘要:
記者問(1):近期全球市場仍震盪,請問您最看好未來半年的投資區域或標的為何?
黃媺芸答(以下簡稱答):近期全球震盪還是因為歐債問題。而今年在開發國家經濟成長趨緩下,重點在於新興市場能否接上?先前新興市場經濟成長還不錯,但因為害怕通膨,貨幣政策過於緊縮,現在來看,即使有些國家還沒真正降息,不過最緊張的通膨問題已經告一段落,今年貨幣政策可望進入一個新的循環,可能是降息或至少不升息,資金轉趨寬鬆一些是可以被預期的。
而股市某種程度也仰賴資金動能,去年新興市場股市表現沒有經濟成長亮眼,主要就是反映貨幣政策緊縮,但因股價已經落至這三、四年來的低點,加上利率下調的預期,因此今年不論是新興市場的股市或債市,都有機會成為投資市場的主軸,趁第一季歐債問題干擾下,反而是布局的好時機。
也許有些人會憂心實體經濟轉弱,會影響股市表現,我認為,如果股價之前沒有跌,就不能這麼樂觀,因為這是評價(Valuation)的問題,像是俄羅斯、巴西等地,扣除去年底的反彈外,先前新興市場的跌幅大概都有25%,非常Underperform(落後市場)。
像是中國,前年(2010年)已經是全球股市表現最差的前三名,去年表現還是不怎樣,主要就是前年底、去年初開始的升息循環,第二季緊接著打房,但目前陸股的本益比只剩下14倍左右,降到五年低點,在這樣的經濟成長率下,未來Downside risk(下跌風險)並不大,這也是去年即使全球股市下跌,陸股跌幅還能相對收斂的原因。不過因為地方融資及貨幣供給等疑慮,陸股也沒有像樣反彈,但是換個方式想,彈也彈不上、跌也跌不下,我們看來就是一個底部跡象,代表市場及籌碼都越來越穩。
當然,現階段歐債問題還是沒辦法完全解決,只是我看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現象。去年11月歐美股市啟動一波反彈,主要反映市場預期歐洲穩定基金(EFSF)紓困方案將趨向明朗,而隨希臘前任總理下台,市場目光轉往義大利,這個本來是今年第一季歐債到期高峰才會反映的問題,已經提前表態,這樣看來股市落底的時間可能比預期要提前一些。
以時間點來看,去年第一季中國地方貸款、特別是房地產貸放量都衝高,因此今年第一季就是首波Renew的高峰,現在總理溫家寶已經正視相關問題,加上今年8月中國政權接班,以中國政府計畫經濟的控制能力,我不擔心,即使短期有雜音,但官方可用的工具很多,包括先前透過行政管理手段,如準備1兆資金給中小企業,去年底前也如我們預期首度調降存準率等,種種情況看來,銀行已經回頭貸放給中小企業及地方融資。
而再從房地產來看,現在大陸房市成交量只剩高峰時候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因此房仲業先出問題,地產開發商也產生整合性的結構轉變,而官方雖不樂見房地產續漲,但也不希望真的Crash(崩潰),我覺得房地產泡沫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放問題,衝擊不是這麼大,只是會對短期表現造成壓抑,整理時間延長,不過,這反而讓後頭釋放的機會更大。
問(3):您投資台股歷史悠久,如何判斷多空?觀察指標為何?
答:除非遇到SARS、網路泡沫或特定的Crisis(危機)造成瞬間的Shut Down(冷卻),台股的整體本益比可能打到10倍,不然,歷史經驗來看,低點就落在12-13倍,高點則在17-18倍。加上只要沒有特殊情況,整體上市公司的每年EPS(每股稅後盈餘)預估的修正範圍不會太大,這樣抓高、低點通常八九不離十。
我通常是用EPS跟本益比的關係,進行Valuation(價值)評估。先去看EPS本身,是不斷地被市場Revise Up(上修)還是Revise Down(下修)?整體市場被上修或下修的比例各占多少?然後再去看本益比是在歷史的低檔或是高檔區?以我經驗來說,通常即使EPS趨勢是被上修,而且本益比又在歷史低檔區,大家多數還不敢在那時候接股票,因為不相信當時預估的EPS,不過多數時候,那也就是低點。
以去年來說,7、8月開始EPS就進入下修的循環,比例之高僅次於先前金融海嘯,也造成去年下半年全球股市的修正。但還有個有趣的地方,金融海嘯期間分析師下修追蹤公司獲利預估的高峰,是落在2008年12月,但當市場全面下修企業獲利預估悲觀至極之際,後來對照起來,也正是股市落底即將要回升的時候。
問(4):您認為決定投資勝敗的關鍵為何?
答:就像前面提到,我是用本益比及EPS進行價值評估,通常高低點的預測不會差太多,不過難就難在Market Timing(投資時機);在我看來,通常依Valuation決定每個指數位置的配置比重,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後來決定成敗的關鍵,但很多人反而喜歡去猜Market Timing,單純以投資哲學來看,任何人想靠去賭Market Timing,一下子把部位加碼到八成,或瞬間驟降至兩成,可能不如靠Valuation判斷、並以「布局」的角度來得有策略,特別是新興市場,一、兩天內可能漲跌就是500點,只要猜錯,反而就會被迫追在最高點或停損在最低點。
大家還容易有個迷思,覺得可以等到明確反彈的趨勢成形,再一下子把部位加滿,不過這樣除非是個大波段,去頭去尾還有一大段,不然可能才剛要追漲、漲勢就已經結束,才停損完又開始要反彈。接下來幾年,從全球Top Down來看,即使經濟及公司盈餘都還成長,但成長趨緩,要見到全球股市的大波段也許要好幾年以後,未來台股可能是在2千點的狹幅區間整理,這種策略的可行性就會面臨考驗。
因為價值型投資有時候是以布局的角度,等待的時間可能很長,要能沉的住氣,要有耐心,期間克服人性弱點就得看你的內控機制及投資檢討Review等,有沒有徹底做到?做投資檢討是為了建立策略,每次的錯誤還要去細分是投資標的錯誤、時機錯誤還是Weighting(權重)的問題,這些如果沒有真正檢討,下次還是會容易犯同樣的錯,畢竟看漲追漲、看跌說跌這是人性。
以金融海嘯2008年的台股來看,本來按照我們的View(觀點),9,000點就是高點,確實當時我們也出的很漂亮;不過如果是採Market Timing策略,衝到高點後就把持股一下子降到兩成,後來再到9,300點的時候,可能就要面對四面八方的壓力,搞不好得被迫追回,風險更大。我們的方法是漲到9千點後,先把持股由原先八、九成降到五成,假突破衝過9,300點後又急殺破9千,再把持股水位續降,跌到8,800點左右只剩2成多。
我還記得那年本來預估的低點大概落在6千點左右,沒想到最低一路修正到4千點,多跌的2千點,很多同業都轉去做避險,甚至超額避險(Over hedge),但在6千點附近我們的持股已經拉到七成左右,天天看指數3、500點的下跌,老實說連我們這邊的基金經理人都有點控制不住,但我還是不准。
當時如果我是用指數高低點大賭Market Timing,可能會讓我「斷頭」在5千點,不過最後修正的1千點其實很快就結束,等回過神指數已經又回到6千點了,很多同業hedge到頂或是over hedge的,要馬上轉多就會有困難。
人難免都會有恐懼及貪婪,但在做投資決策時,要隨時Review看多或賣出的原因有沒有消失,而不是等別人Review你。每次的投資檢討都是讓以後在做投資決定時,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角度,雖然更多不代表一定正確,但是可能會更完善,站在buy side的角度,除了基本面,我們更重視這些事情到底Price in了沒有?
問(5):您有沒有比較難忘的投資經驗?
答:所謂難忘的經驗,有很光輝也有很慘烈的,但永遠最記得還是光輝的經驗。我記得1997、1998年連續歷經亞太金融風暴及本土金融風暴後,1999年台股從年初的3、4千點漲到年中的8,500點,但是7、8月李登輝總統在某個週日提出兩國論,當時我的持股部位大概有87%,因為那時候還在要求絕對報酬的自營單位,隔個週一我馬上把持股降到兩成,當天收盤只跌10點,那天下午我被集團大老闆臭罵一頓,還只能故做鎮定地解釋說市場之前已經漲這麼多了,類似的言論會被市場擴大解讀,但心裡其實壓力很大,不過第二天起就開始還我公道,開盤小跌40點後一路走低,終場大跌好幾百點,我也把剩下的兩成部位全部賣完,順利在那波從8,500點跌到6,700點的修正行情中,全身而退。
我還記得那時候指數跌到7千點,多數的自營商當年的績效已經從大賺三成吐到只剩下賺3%,面臨出場的臨界點,我反而是從7千點彈到7,300點再下殺到6,700點後,開始調高部位,後來漲回7千多點時,又碰上MSCI調高台股權重,雖然我的持股已經提高到8成以上,但布局的多是績優股、卻未必是大型股,我的作法是開盤先超額布局權值股,盤中調節漲勢相對落後的,當然,當時是因為我還年輕,券商的風控機制可能又不如現在嚴謹,所以還可以這麼做,現在的時空背景就未必,但確實也讓我跟上那波調升權重的行情。
不過,1999年的台股適逢多事之秋,我雖然非常順利地避開兩國論,也在7千點以下建立了部位,但指數漲到7,500點左右就開始震盪,那時候市場充斥著中秋變盤說,不過我不信那套,加上當時美股還在漲,我的持股水位也一直維持高檔,而且因為美國網路股大漲,即使當時看的人不多,我還是佈了滿手台灣的網路概念股。
沒想到9月發生921地震,政府把跌幅限縮到3.5%,當時市場擔心會不會有第二、三次的地震,恐慌情緒可見。當時我的持股接近九成,壓力可想而知,而且可以跑的時候也沒跑,一直撐到11月中,大盤才開始從7千多點漲到隔年的10,393點,網路股漲勢果然最強,後來我順勢轉進了雙D族群。
也因為前面兩波成功的操作,即使當年收盤Keep(維持)在8,500點左右,跟半年前我接手時差不多,但因期間台股先下後上,讓我的自營部位半年賺了32%,到隔年10,393點再賺了55%。
也許你會問,兩國論及921都是非經濟面因素,為什麼我的解讀跟操作不同?我認為,兩國論發表前,大盤已經從4千點漲到8千點,本來就需要修正,加上台灣散戶比例非常高,且很Political(政治化),對這種政治議題高度敏感,大盤又在短期乖離過大的情況下,因而我決定隔天馬上降低部位。
至於921地震期間,因為全球股市及經濟都還欣欣向榮,受到地震影響的廠商在兩個星期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已經對外說明損傷情況,除非真有後續更大的地震,否則天災人禍修正一下,終究會回歸基本面,就像後來的911及SARS,事後來看也都是最低點。非經濟因素不會影響我對基本面的判斷,只是加快處理的速度,而且要看當時所在的位置是處於高點或低點。
問(6):您投資生涯曾歷經網路泡沫跟金融海嘯,就您看來兩次的修正有何不同?對市場有沒有正面的影響?
答:嚴格來說,2000年那波是Sector(部分)的問題,影響僅限於產業,只是股價過度炒高的個股摔得很重,後來是靠葛林斯班降息救市;而降息也造美國的房地產一路上漲,也因此即使股價跌、但房價漲,其實對民間財富效果影響不大。
正面來看,歷經網路泡沫後的電子業不敢再大幅擴充庫存,常態的庫存水位可能就侷限在6、70天,相較於泡沫之前動輒150天,相對比較低的庫存就是一個buffer(緩衝);只是比較難抓的是demand(需求),這可能會受到信心面跟其他因素影響,以這波來說,雖然需求都在縮減,但低點就落在去年11、12月,加上庫存一直維持在相對平穩水位,只要demand一起來,馬上就有所謂的rush order(急單)。
現在即便利率已經降到這麼低了,但結構性的問題還是存在,我也不認為短期的刺激方案還可以再刺激什麼,所以這次的泡沫不會像前次,能在這麼短的時間恢復,整理期會比較久,特別是歐美仍扮演全球主要的消費主力,新興市場還沒辦法完全承接,都會讓全球經濟修正的時間拉長。
相較於網路泡沫影響的是科技業,金融海嘯受創最大的是金融業,未來金融業對資本要求一定會更趨嚴謹,並且檢視過度性的投資,把體質健全化。其實日本過去十幾二十年都在做這件事,賺的錢全部拿來還債,因此除了日本政府外,日本企業的體質都非常強健,未來歐美也會這麼做,這對企業及家庭的資產負債表有利,但負面影響的就是消費轉弱。
答:我自己沒有偏好的投資大師,因為每個大師都有利基,我比較喜歡了解每位大師當時為何做這個決定?背後邏輯為何?而不是個人的personality(個性)。
我投資的歷史不算短,多數又偏策略領域,對我而言,「風險跟報酬的均衡」是最重要的,任何時候要追求報酬的同時,得同時考量風險,特別是現在的基金經理人有很多Tool(工具)可以量化風險,比我剛入行的時候幸運很多。
至於投資的入門書,是以前我在念研究所時最偏實務的「漫步華爾街」,現在還會隨時拿來看,也許大家會覺得老掉牙,現在還在推薦二、三十年前的書,不過對我而言,溫故知新反而學的更多,特別是這本書不是用特定事件或最新時事說明投資哲學,只是不斷remind(提醒)你貪婪以及恐懼的結果,藉此要我不要忘記不斷重視每次的review及檢討,免得被人性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