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巴菲特的故事

沃倫.愛德華.巴菲特1930830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他的父親華德.巴菲特一直居住在奧馬哈,是當地的證券經紀人和共和黨議員。巴菲特在童年代就對數位十分著迷,心算能力很強。巴菲特8歲時,便開始閱讀他父親的有關股票市場的書籍。巴菲特11歲時就在他父親擔任經紀人的公司開戶。同年,他購買了他的第一隻股票——市政服務公司優先股。巴菲特16歲高中畢業時,已經積攢了6000美元。 
   本傑明.格雷厄姆的經典著作:《理性投資者》有關證券投資的部分對巴菲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格雷厄姆強調理解企業內在價值的重要性。他始終堅信:投資者只要能正確計算企業的內在價值並以低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價格購入其股票就能發家致富。格雷厄姆的這種評估方法引起了巴菲特對數字的重視。
    1956年,憑著從格雷厄姆那裏學來的投資知識以及親友的金融背景,巴菲特開辦了一家合夥投資公司。這時他只有25歲。
   巴菲特的這家投資公司由7個合夥人組成,共出資105000美元,巴菲特是總負責人,他自己僅投入100美元。此後的13年,在巴菲特的管理下,合夥公司的年均投資收益率達到了29.5%。取得這樣的成就相當不易。因為在這13年裏,道.鐘斯工業指數下跌了5次,而巴菲特的合夥投資公司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從來沒有發生過衰退。
    巴菲特向他的合夥人承諾說:“我們的投資是建立在股票內在價值基礎上的,並不是隨波逐流。”合夥公司“將盡力把長期資本損失(而不是隨行逐市的短期損失)減少到最小。”合夥期間,巴菲特不僅採用少數股權方式進行投資,而且還通過股票的大量購買,控制了7個公眾公司和私人公司。到1965年,合夥公司的資產達到2600萬美元。
    1969年,巴菲特決定結束投資合夥關係。他認為股票市場正處於高度投機的氛圍之中,真正的價值在投資分析與決策中所起作用越來越小。投資者收回了自己的資本份額,然後各奔東西。有些投資者轉投市政債券,有些則由巴菲特推薦給了一位基金管理人,剩下的其他一些成員,包括巴菲特本人在內,則把資產轉至於1962年收購的貝克夏.哈斯維公司,形成了新的合夥關係。巴菲特在新的合夥公司中的股權增至2500萬美元,足以控制公司。在此後的20年裏,巴菲特與貝克夏.哈斯維公司的財富雙雙飛漲。



巴菲特和他的公司
 想要恰如其分地描繪出巴菲特的個人形象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從外表來看,巴菲特貌不驚人,具有祖父般和藹慈祥的面容和天才般的智慧,簡樸、直率、坦誠,深奧冷峻的智慧與鄉巴佬般的幽默完美組合,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他對那些內在邏輯合理的事物有著深深的敬意,對無知則極為厭惡。他喜歡簡樸的處世之道和生活方式,儘量規避複雜。
    任何一個人在閱讀巴菲特撰寫的貝克夏.哈斯維公司年度報告時,都會深切地感到他對聖經、凱恩斯等的引用非常嫺熟!每份報告有六七十頁,密密麻麻寫滿了資訊,沒有照片、彩圖或者表格。那些有足夠的素質能把報告從第1頁一口氣讀到尾的人得到的回報將是一劑兼具金融味道、輕鬆幽默、坦誠實在特點的良藥。巴菲特在報告中非常坦白,他同樣強調貝克夏.哈斯維公司經營的有利之處與不利之處。他認為那些擁有貝克夏.哈斯維公司股票的人都是公司的股東。因此,他總是設身處地,從股東角度思考問題。瞭解股東們想知道什麼,然後就告訴他們什麼。
    巴菲特領導的貝克夏.哈斯維公司,可以說是他本人的人格、經營哲學和他那獨一無二的行事風格的化身。從貝克夏.哈斯維公司可以看到了巴菲特所遵循的主要經營準則。巴菲特對企業所要求的所有品質也都體現在貝克夏.哈斯維公司中。我們還可以在一些不同尋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司經營策略中看到巴菲特的準則。慈善捐助方案和獎勵方案這兩個實例可以說明這一點。
   巴菲特在貝克夏.哈斯維公司內部採用了一套基於工作業績的獎勵制度。獎勵與公司規模、個人年齡或者公司的總體盈利水準無關。巴菲特認為,表現出色的部門和人員應該得到相應的獎勵,無需理會公司股票價格是上漲還是下跌。公司經理人員的獎勵應根據他們在自己的責任領域內是否成功地達到了目標。巴菲特並不採用分送認股權的獎勵制度,而是在每年年底,向每個經理人員簽發支票,有些支票的數額相當大。許多人用這筆獎金購買了貝克夏.哈斯維公司的股票,最終與公司股東共擔風險。
    巴菲特剛剛接掌貝克夏.哈斯維公司時,公司淨資產只有2200萬美元。29年後,增長到104億美元。巴菲特當時的目標是貝克夏.哈斯維公司淨資產帳面價值以每年 15%的速度增長,這已明顯高於美國公司的平均水準。從1964年起,貝克夏.哈斯維公司每股帳面價值從19美元漲到8854美元。雖然貝克夏.哈斯維公司的收入也時常發生劇烈變動,因為股票市場變動導致貝克夏.哈斯維公司所持股票的市值也相應大幅度漲落。但年增長率平均高達23.3%,大大超過了巴菲特制定的15%的目標,並且遠高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增長水準。
市場先生幫忙
  巴菲特信奉本.格雷厄姆的理論,本.格雷厄姆告訴巴菲特,投資者與投機者最基本的區別在於他們對股票估價的態度。格雷厄姆指出,投機者往往企圖預測股票價格變動並希望從中套利。相反,投資者卻是尋求在合理的價位購買公司股票。格雷厄姆還告訴巴菲特,成功的投資者往往是那些個性穩定的人,投資者最大的敵人不是股票市場,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資者具有數學、財務、會計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緒,仍難以從投資行動中獲益。格雷厄姆講述了一個他稱之為“市場先生”的比喻,以此來幫助他的學生認識預測股票市場波動的愚蠢所在。
為了理解股價的非理性之處,不妨假想你與“市場先生”是一家非上市公司的兩個合夥人,若不出意外的話,“市場先生”每天會報出一個價格,他願以此價格來購買你的股份或將他的股份賣給你。儘管你們合夥的企業經濟特性和經營狀況穩定,但“市場先生”的情緒和報價卻非如此。由於“市場先生”的情緒是不穩定的,有些日子“市場先生”會因情緒高漲而只看到未來光明的一面,在這些天中,他會給你們的合夥企業股份報出非常高的價格。而在另外一些時間裏,“市場先生”可能會非常沮喪,看不到除了未來的麻煩以外的任何東西,此時,他會給你們的合夥企業股份報出非常低的價格。
  格雷厄姆說,“市場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惹人喜愛的特點,他從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他今天的報價被你忽略了,“市場先生”明天還會報出一個新的價格。格雷厄姆告誡他的學生,有用的是“市場先生”的皮夾子,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場先生”的表現很愚蠢,你就可以輕易地忽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在他的影響下摔倒,就會出現災難性的結果。
  巴菲特提醒他的股東,要想投資成功,就必須對企業具有良好的判斷並使自己免受“市場先生”控制的情緒旋風之害,巴菲特自己常把格雷厄姆的比喻牢記在心中,以便使自己擺脫市場情緒的感染和左右。
  格雷厄姆說:“一個人離華爾街越遠,對所謂股票市場預測與選擇買賣時機的主張也就會越發懷疑。”因為奧馬哈與紐約有一個較為適宜的距離,巴菲特對市場預測毫不相信也就不足為奇了。巴菲特不去預測短期的市場動向,也不相信任何其他人能夠預測。他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股票預測的惟一價值是使財富的統計數字好看一些。”巴菲特不去預計在什麼時間裏市場行情會上升或下降。他的目標是適度的。他曾開玩笑說:“我們只不過簡單地嘗試在別人貪婪時沮喪,而在別人沮喪時貪婪。”人們通常認為個人與大的機構投資者競爭時,處於不利的地位。巴菲特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由於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往往不穩定和不合邏輯,個人只要堅持考慮簡的企業基本面情況就能輕易地獲取收益。按照巴菲特的說法,個人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機賣出股票時才處於不利地位。巴菲特強調投資者必須為市場的變動做好財務與心理上的準備,必須料到普通股的價格是會波動的。如果你想投資股票市場,那麼你必須具備眼見你所持有的股票價格跌了一半而不驚慌失措的能力。
  巴菲特已經贏得了作為一個老練精明的投資者的聲望。這是因為他往往在幾乎整個華爾街仇恨或者漠視一個好企業的時候卻購買它的股票。巴菲特80年代購買通用食品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股票時,整個華爾街對此嗤之以鼻,很少有人認為購買這些公司股票有何令人激動之處。事實是當菲力浦.莫里斯公司1985年收購通用食品公司時,巴菲特所持有的通用食品公司股票已經增值了三倍。而自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988年—1989年購買可口。
哈斯維公司1988年—1989年購買可口可樂公司股票以來,可口可樂公司的股價上漲了四倍。
  在其他的案例中,巴菲特也表現出即使在金融恐慌期間,也不怕作出重大購買決策的膽識。巴菲特認為,“造成證券低價最普遍的原因是悲觀主義,有時是彌漫全部的,有時又僅局限於一家公司或一個行業。我們希望在這樣的環境下投資,不是因為我們喜歡悲觀主義,而是我們喜歡由此而產生的價格,樂觀主義是理性投資者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