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翻開亞歷山大.埃爾德的書,留下深刻印象的依然是博士關於交易心理的觀點。為什麽你的交易失敗呢?因為你自己有一種尋找失敗的衝動!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哪一位交易者不是帶著希望與夢想進入市場的?!誰願意自己虧錢?!可是博士說,在你的內心深處,潛藏著一種傾向——自我毀滅的傾向。因此,你在潛意識裏,有一種本能的走向失敗的模式,由此心理,導致你的交易屢屢的失利。這樣的觀點,實在沒有人願意接受。盡管它或許是現實。
博士的理論依據,第一、人類文明的進步,導致個體無法向外尋找攻擊的目標,而轉而攻擊自我、毀滅自我。第二條,博士引用的一個故事卻深深打動了我。有一位司機,在公司裏辛辛苦苦的勞動,好不容易積攢夠買車的錢,於是向公司提出辭呈,準備自己大幹一場。結果,當晚他把自己灌醉,而後把新買的車子開進了溝渠。第二天還得回到原公司希望收回辭呈繼續工作。博士用這樣一個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市場中,很多人都有過非常成功的交易經驗,也積累了可觀的財富,但是,其中大多數人最後還是毀在了自己的交易之中。博士的這一觀點,似乎在交易史上是可以找到佐證的。據說,絕大多數成功的交易大師,都有過爆倉、破產的經歷。大家非常熟悉的裏維莫爾,也是如此,而且他最後的結局更是十分可悲,以吞槍自盡而收場。
因此,無論如何,我們確確實實應該重視博士所說的,我們內心深處可能潛藏著的那種自我毀滅的傾向。因為,從我們自己的交易經驗而言,一定曾經都有過起起落落的時候。如果說,我們始終都在運用一樣的資金管理標準、一樣的技術分析和交易手段,那麽,問題,基本上都出在交易的心理上面了。為此,博士為我們提供了來自於外在的約束自我行為的原則。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既然我們的問題;來自於內心,那麽,在暫時無法改變內心質素的前提下,我們只有依靠外力來加以控制。(從心理學的角度說,人的意識,有意識、潛意識、深層潛意識幾個層次。這裏所說的自毀傾向,是在潛意識與深層潛意識當中,因此很難用自己的意識來調整。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是第七識、第八識的內容,僅僅依靠第六意識很難扭轉,需要長期的串習,而且需要以般若智慧來觀照自心。這對於我們處於凡夫地的人來講,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博士的控制方法是用對治酗酒的方法,即:要求當晚睡覺之前不沾一滴酒。同理,要求每一個交易日,不允許做一筆失敗的交易。這就從心理上控制住了“想要失敗”的念頭——無論這個念頭是真實產生,還是潛藏著的。只要有了這樣的觀念,而且牢固樹立起來,也界定了失敗的標準,那麽,余下的,就可以專心思維交易的戰略與戰術了。也就是說,如何分析市場?如何選擇交易的策略?如何制定交易計劃?等等。這裏,失敗的標準,博士用的是資金管理的方法。也就是說過的2%和7%等原則。